快速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研究成果>>正文

李鹏|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

发布日期:2024-07-18 19:35  作者:  点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一个实践命题,也是一个理论命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也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理论基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蕴含着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经验,阐明了新时代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着鲜明的理论属性。其中,“九个坚持”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百年经验,立足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新方位,发展于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包含着一系列变革性实践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统领性概括,是对中国教育改革创新提出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内涵、彰显真理力量、扩展思想视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理论创造,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高度。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强国;教育实践;教育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实践与理论、历史与逻辑、局部与整体、国内与国外等多重范畴和维度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回答了在新形势下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如何去的时代命题。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坚持”[1],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表明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整体性的思考和更加精准的认识。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集中探讨了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专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深化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已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有着鲜明的理论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立足于牢固的理论基石,贯穿着一致的科学方法论,蕴含着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经验,也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优良教育传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性观和教育观的关系,构成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对人性有着什么样的认识,在底层逻辑上决定了相应的教育观选择。马克思超越了抽象的永恒人性论,把人看作社会关系的产物,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5)。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该理想的实现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也有赖于教育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就是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以分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在其本义上主要分析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在其扩展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把劳动教育纳入国家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对劳动教育赋予新时代的意义,推动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4],蕴含着对教育与人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的题中之义,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指引。

(二)方法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对立统一的矛盾观。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兼具世界眼光、中国立场和人类胸怀,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又提倡创新创造,强调解决难题既要用好今天的发现,又要重视历史的智慧;在人才培养方面指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对多元文明既要兼容并蓄,又要弘扬核心价值观。多组相对的概念充分体现了矛盾的张力,闪烁着辩证的光芒。

第二,系统全面的联系观。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涵盖教育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体现了全面系统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教育既处于基础地位,又处于引领地位;教育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对教育根本问题作出系统阐述,又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作出回应。

第三,曲折前进的发展观。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科技革命呈现集群式突破,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5]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危”与“机”的辩证法,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

(三)经验材料: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经验

第一,教育优先战略。中国有浓厚的“重教”传统。近代中国,很多仁人志士提出救国兴国的“教育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教育战略优先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与落实。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2],继续将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又结合新阶段、新形势,进行了创新发展。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安排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

第二,德育为先原则。“礼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强调德育为先的原则,对中国传统德育观念作出传承与创新。

第三,教育报国担当。从中国千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到,“历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与选士制度服从于历代文教政策的要求和需要”[7]。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再到“教育强国”,教育一直在社会改革变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8]在新时代重申了教育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四)核心要义:“九个坚持”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1]。从内部关系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体现了教育与个体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了教师在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作用。从外部关系看,强调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揭示了教育与国家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反映了教育自身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动态规律。“九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教育观,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核,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突破。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形成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2023年5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是迄今为止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论述,代表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立足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新方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一)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百年经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了领导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滥觞。从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到的关于教育的论述,皆宣传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救国作为该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追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着手改造旧教育,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翻开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教育制度设计,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为国际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百年历史是不懈奋斗的办学实践史, 是人民至上的教育体系建设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制度改革史,是实事求是的教育理论探索史”[9]。这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肥沃土壤。

(二)立足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方位

从“弱国办新教育”到“穷国办大教育”再到“大国办大教育”,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走过了艰辛的实践和探索。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征程。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任务要求[10]。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踏步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科教工作与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1]。随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战略背景、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教育强国建设布局谋篇[12]。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提到“教育强国”,分别是 “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2],明确了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建设教育强国”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教育工作的核心主题。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效支撑。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4]这份讲话是指导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献。

(三)发展于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看,教育强国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依相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伴随着教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5]这一重要论断把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思考。“教育强国”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强”是形容词,即中国要办强大的教育,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另一方面,“强”是动词,以教育推动国家富强。“教育强国”的两重含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蕴含着“教育”与“强国”之间的目标逻辑。“教育强国”是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下形成的一个具有鲜明本土色彩的概念,兼具学术性和政策目标性,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和2014年的教师节两次作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论述[16][8],包含着教育发展应当具有的中国道路、国际视野以及时代特征等深刻内容,从总体上回答了我们要办什么样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是现阶段各项教育改革工作的遵循。

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作出统领性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个有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命题,也是对世界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一)在续写历史新篇中不断丰富理论内涵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相关表述高度凝结于历届党代会报告中,并基于不同国情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教育论述所属板块的安排,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对教育外部关系的思考,代表着教育在国家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定位。从党的十二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论述所属板块的调整意味着对教育的功能定位从经济转向文化又转到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放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加以阐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2],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体现了对教育外部关系思考的新发展。教育质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位、核心和主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确实存在某种意义上的两难性,很少被放在一起谈论。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之后,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就转到了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这既是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也体现了对中国关键教育议题的思辨,清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两个根本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在续写历史新篇中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彰显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格局的坚定信念。

(二)在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彰显真理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国内外形势也在剧烈变化,重大时代课题不断产生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宏观时代背景出发,直面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问题,直面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那么逻辑上自然孕育着“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给出答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揭示了人才培养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讲话中提出的关于“根本任务”的两个重要论断,是对同一个问题即“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在教育领域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在立足教育实践中不断扩展思想视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越是向前,对科学理论的需求就愈发迫切,“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2]。“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彰显的是价值取向,意味着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应与人民的需求和利益相一致,把人民的需要和福祉作为底层逻辑予以遵循。“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彰显的是精神特质,意味着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彰显的是理论品格,强调在教育领域既要守住文化之根,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彰显的是思维特质,在教育领域,这个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3]。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乎教育的方向、性质和内容等。“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彰显的是思想方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补充和发展,意味着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研究教育问题既要深入教育内部,又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彰显的是担当精神,意味着要有全球视野、人文关怀,关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的提炼,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则,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理论主动,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提供了鲜明立场和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中华传统教育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从实践中来,经过实践检验,并面向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未来的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理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高度,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命题中有着重要意义。

上一条:常顺利|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下一条:余江涛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