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研究成果>>正文

周文鼎 杨子立|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发布日期:2024-07-20 19:32  作者:  点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创新,深化了人们对教育发展规律、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和个人独特发展经历,形成了内容完整、逻辑严密、思想深邃的科学教育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改革事业创新的节律,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一贯脉络,对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贡献,又有教育事业发展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同时蕴含着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构建了系统性、科学化的教育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彰显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风格、扎根中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实践品格、立足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和独特的个人经历、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韵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教育思想领域的直接运用,是解释教育现象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系统阐释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基本观点,完成了从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等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科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起点[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2](P13)20世纪以降,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研判,深入分析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丰富内涵,从本质上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是什么、怎么办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不仅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教育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科学方法,而且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等一系列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关于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等维度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理论精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本质追求和核心要义[3],体现出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既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4]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根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汲取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探索的丰富经验,是从实践中来、经实践检验、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达到新高度,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P501)这一实践观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强调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教育置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核心地位。历经70余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经验成为“典型案例”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新中国70多年的教育探索和成就,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并从“两个百年”出发,直面教育改革问题,回应人民对于教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其重要论述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展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哲学理路,是指导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活的思想”。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形成于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建设教育强国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从2010年颁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6]的任务要求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都强调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教育强国”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标志着中国朝着大国办强教育的目标迈进。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原则,锚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7]。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性质、意义、价值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将建设教育强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自立自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相联系[8]。可见,教育强国蕴含着中国办强教育和以教育推动国家富强的双重意蕴,孕育于中国特有的政治话语体系之下,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兼具学术性与政策目标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9]的重要论断,把教育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指导下,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体现出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国际视野与时代特征,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思想引领,为现阶段各项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于中国现实国情,通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可行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0]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对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统领性概括,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教育领域,则落实于六个统筹,即统筹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统筹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统筹职业教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统筹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同频共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并行不悖。

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并深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马克思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1](P524)中国教育改革的脚步始终与改革开放大业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正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的理论成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与其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息息相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到国家主席;从共产党员到党的总书记;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丰富而独特的个人经历,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根基。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

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之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2],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促成了中国教育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摸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历经艰难曲折,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有世界贡献的教育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体布局,统筹推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13],既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宏观高度,又有中观维度和微观的指导力度。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所以新时代下仍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中国教育前行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与发展需要作出了有力回应。当今世界,技术更迭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远远超出预测,人类创新潜能也远远超出想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政策,在综合国力提升的同时,构建起世界新秩序下的新型大国关系。当前,在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和新时代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展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宏大视野和创新活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中国教育的担当和使命,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巨大贡献。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受个人经历的深刻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深受良好家教家风的浸润。在给父亲习仲勋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学做人、学做事、学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赤子情怀、学俭朴生活[14]。毛泽东高度赞扬习仲勋,称其“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5],父亲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习近平同志“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主动申请到祖国的西北去,成为延川县梁家河村的一名知青,直到1975年10月被清华大学录取才离开。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同志更切实、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农村的苦难,更促使他产生“为人民做实事”的人生目标,习近平同志曾坦言“革命老前辈”和“我那陕北的老乡们”[16]对他的一生帮助最大。可以说,这七年是习近平同志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去的最多的地方,从正定,到福建,再到浙江、上海,他的足迹遍布县区和村庄,调任中央后,他也不忘到贫困地区看望父老乡亲。

1982年3月到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17],所实行的一系列举措改变了正定落后的教育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在教育领域做了一系列探索。在谈到教育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时,他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18](P129);他强调发展教育要眼光长远,“一个地方的发展,基础是教育,后劲也是教育”[19](P159);他指出发展教育要立足实际,“办教育也有出发点的问题。我们在闽东这块土地上办教育,只能立足于闽东的实际”[20](P129)。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的教育思路和举措充分体现了扎根实际、特色发展的特征。2002年10月到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主张调研先行,扎根实际。在教育领域,习近平同志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农村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走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既为浙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进一步形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奠定了重要基础。2007年3月调任上海市委书记后,习近平同志强调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目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着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公平,虽然只在上海工作了七个月,但足以见其教育理念不断发展、深化和系统化。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看问题的视野更为宏观、深远,结合丰富的个人工作和成长经历,对治国理政作出系统思考,并针对教育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教育一线进行调研,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深入思考和重要论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系统、全面的阐述,作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论述[9];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新观点[9];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21];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构成了一套思想深邃、系统严密、创新开放的教育理论体系。

四、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文化大博弈中如何脱颖而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2]。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正是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韵格而生成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来源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骨子里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因素。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读书已成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活方式,涵养了自身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无论在国内考察还是国外出访,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以古喻今,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历史新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3]。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肥沃土壤”,才能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恰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前进动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4]。其中,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又一现实路径,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成就,最终总结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这一硕果,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所用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25],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阐明了教育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进理论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理论,使其获得新的时代意蕴和表现形式,提出一系列更具影响力、解释力、说服力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国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五、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鲜明底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面向社会发展变革的时代化创新;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凸显中国特色的主体性和原创性的中国化创新;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回应教育实践问题并引领实践发展的理论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发展中国教育事业、解决人类共同教育难题、重振世界社会主义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获得新的生机活力,使中国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策源地、实践创新地、发展引领地。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贯穿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中持续彰显真理的光辉,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更加宏大的视野下,概览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长河,作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6](P66)的科学研判,他反复强调共产党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明确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7](P131),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才能补足精神之“钙”,才能锚定信仰坐标,最终凝聚为广大共产党人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8],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重要主张,在21世纪高举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旗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时代化创新。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29],对于中国具体国情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0]。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教育事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立足中国立场、回应人民需要、根植本土实践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提出了“九个坚持”和十一方面部署[31]。“九个坚持”立足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战略高度,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的认识[32],回应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命题。十一方面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事业、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提出的战略部署。“九个坚持”和十一方面部署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本土化改造和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创新。

(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获得了新的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继承、发展、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体系创新和理论深化。理论的飞跃非词句之更新、逻辑之严密所能尽现,而是要落于实践之中,具体表现为回答实践之问并引领时代发展[33]。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关切中国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和时代命题,围绕“培养人”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问题,构建了一个以育新人为逻辑起点,以立德、树人等观点为基本范畴,以“九个坚持”为基本命题和以十一方面部署为基本主张的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思想深邃、开放发展的科学教育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有效回应了当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并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发展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34],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四)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使中国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策源地、实践创新地、发展引领地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是推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教育的中流砥柱,使中国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策源地、实践创新地、发展引领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以中国这个21世纪全球最大的教育样本为研究对象,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从理论层面科学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经验,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深受独特的个人经历影响,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道路、方针、原则、主张等一系列问题,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教学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教育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又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体现出中国特色,在结合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探索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代化和本土化的创新和飞跃,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教育理论,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供了思想引领,极大地提振了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上一条:李宇阳|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理论体系 下一条:常顺利|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