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桂子道场”(第六期)学术交流活动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会议室圆满举行,本期活动交流主题为“新时代陶行知研究如何再上新台阶”。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市生活实践教育中心、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协办。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是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主持人。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系教授黄书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申国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操太圣,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刘训华,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大伟,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秘书长刘来兵,福建教育学院学术与资源建设科副主任周志平出席论坛并发言。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系教授黄书光发表了题为“陶行知与陈鹤琴的本土化办学探索及其价值”的讲话,他指出陶行知和陈鹤琴的本土化办学探索秉持大爱精神与植根儿童命脉、注重教育变革中探索中人本旨趣、提倡中外融通与回归文化自觉。他指出周洪宇教授倡导的“生活·实践”教育主张,汲取了陶行知、陈鹤琴的教育理论精髓,继承扎根国情的本土化办学精神,可以理解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当代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申国昌教授认为当前陶行知研究应当实现创造性、实践性、时代性、发展性转化,他指出“生活·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论述。申教授同时对周洪宇教授提出的“生活·实践”教育的基本内涵即“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个途径、四个结合、五育并举、六个原理、七项目标、八大特性”的论述进行了进一步阐明。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操太圣教授以“生活·实践”重塑教育的社会想象为题展开,他首先揭示生活于世俗世界中人们关于教育的精神图景即优绩至上、竞争逻辑、功利意识。随后他指出深化“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藉由一种学派的创建,努力形成关于教育之新的社会想象,在社会中展开广泛的教育对话与交流,寻找共识者,并采取集体实践。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刘训华教授就“生活·实践”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展开发言,在理论上他指出“生活·实践教育”是陶行知学说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生活教育学说的当代演进。在实践上,他提出讲课是传播“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生活·实践”教育的有效课程载体,“生活·实践”教育应与劳动教育及相关地方特色课程相结合、与语数外主干课程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场所相结合、与中小学结合。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大伟以“生活·实践”教育与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题,着重谈到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关系,详细阐述陶行知的四力论即学习力、生活力、自治力和创造力的内涵与外延,并强调生活实践与核心能力培养相融合。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秘书长刘来兵以“生活·实践”教育的当下进展与建设构想为题,从“生活·实践”教育的核心理念出发,详细介绍了“生活·实践”教育实验的当下进展和建设构想,进一步指出未来要以学生六力培养为核心,综合运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途径,从实验学校中十一个板块的内容出发进行相关建设,构建实验校建设保障机制。
福建教育学院学术与资源建设科副主任周志平以“生活·实践”教育的“实践”要义与实验学校落地策略为题展开,他开篇即指出新时代陶行知研究再上新台阶的四个方向,从内外因角度分析生活教育为何要发展到“生活·实践”教育,最后周志平教师对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学校的实施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周洪宇教授发表总结讲话,他回顾了陶行知1891-1946的生平经历,并指出推动新时代陶行知研究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陶行知学”,既有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又有现实的可能性。未来陶行知研究应努力使之做到五个化,即“学术上专业化、理论上系统化、实践上应用化、内容上本土化、影响上国际化”。他激励新时代陶行知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共同研究,协同创新,提高新时代陶行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国教育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另外,湖北省北大校友会副秘书长周文鼎现场参会、多位北大校友线上参会,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部分硕博研究生、2022级教育学本科生也参与了会议,线上会议超过300人参与,吸引了学术界专家、学者乃至一线教育工作者继续推进新时代陶行知研究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