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互动>>基地动态>>正文

教育活动史研究走向成熟

发布日期:2019-06-10 15:01  作者:明海英  点击:


    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者在许多领域都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充满活力的民众之中。教育史学也开始着眼于基层的、日常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这为教育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教育活动史研究。

    反映鲜活的教育历史活动场景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来兵介绍称,教育活动史研究立足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以历史上的教育活动及其过程与结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与现实、过去与当代的视野来审视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变革过程。

  教育活动史研究着眼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申国昌表示,横向来看,教育活动史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社会与民间教化活动,研究历代文教政策的形成及其实施过程。纵向来看,教育活动史研究凸显以人为本理念,重点挖掘各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日常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强调,教育活动史应将研究的视线投向民间,着重研究大众在教育活动中的思想反映、求知心理、获知状况,特别要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非正规教育。为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从民间搜集史料,注重挖掘那些散布于民间的信件、日记、传记、歌词、民谣、绘画、剪纸、访谈记录等非官方记录和口述历史资源。

  重视对教育器物的研究

  教育活动史研究的最大难题就是史料匮乏。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赵国权认为,教育活动史研究一方面要立足正史,同时兼顾野史,深入挖掘历代笔记小说、族谱家谱、墓志铭、日记等史料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另一方面要立足文本,同时走向非文本,分析壁画、绘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瓷枕、屏风、书法、器皿等实物资料,让它们来为教育活动“说话”。

  在研究资料方面,教育活动史研究应秉持地上与地下相结合、史学与文学相结合、书面与口述相结合的大史料观。周洪宇认为,要改变“重文轻物”的研究方法,高度重视对教育器物的研究,通过开展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教育器物系列研究,展现时代变迁脉络中的教育器物变迁史。同时,还可以深度挖掘教育器物与教育活动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器物如何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教育活动主体更偏好何种教育器物等研究角度,充分发挥教育器物证史的作用。

  呈现“一通多专”趋势

  申国昌介绍称,近年来,随着教育活动史研究走向成熟化和常态化,学界在进行理论研究、通史研究、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在进行官学活动史、私学活动史、书院活动史、科举活动史、女子教育活动史等专题研究,从而使教育活动史研究呈现“一通多专”的趋势。

  赵国权认为,要加强教育活动史的拓展或延伸研究,加强与国际史学界、国际教育史学界的沟通和交流,让中国的教育活动史研究与国际接轨,进而借助国际交流平台走向世界。

  周洪宇认为,应将我国历史上的教育活动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情境下进行研究,在共时性上可以择取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教育活动进行比较,在历时性上可以择取同一教育活动进行变迁比较。他以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教育活动为例提出,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移植到中国环境下的教会大学的教学活动、师生来源和互动、课外活动、管理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并与西方教会大学或中国同一时期其他大学进行比较,从而启发读者思考,突破如“冲击—应战”模式等陈旧观点,得出较为真实的结论。

上一条:推进高校合作类教育智库建设转型升级 下一条:周洪宇教授建言两会:“教育惩戒权“如何防止滥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