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研究成果>>正文

刘训华 | 从跟跑到领跑:全球经验如何助力中国教育智库破局?——《全球知名教育智库概览》的启示

发布日期:2025-04-19 10:45  作者:  点击:

从跟跑到领跑:全球经验如何助力中国教育智库破局?

 ——《全球知名教育智库概览》的启示


在全球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教育智库正从政策“外脑”跃升为变革引擎。中国教育智库如何突破“跟跑”困境,迈向“领跑”新局?《全球知名教育智库概览》(下文简称《概览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他山之石”。本书不仅是教育智库研究的全景图鉴,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未来的深度对话,以“镜鉴”与“桥梁”的双重定位,揭示了教育智库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创新逻辑与中国路径。

《概览》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洪宇教授与温州大学教育学院付睿合著,聚焦全球43 个高影响力教育智库(含4 个国际组织、22 个国外智库及17 个国内机构),从发展脉络、运行机制到成果转化进行深度解剖,进而探索教育智库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国教育智库建设、教育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加快建成教育强国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供新的思考与启示。

全球教育智库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与影响不容忽视。全球教育智库不仅是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谋,更是教育创新的引领者、教育合作的推动者。其通过深入研究教育政策问题,为政府提供科学、客观的政策建议。全球教育智库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治理等,通过专业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全球教育智库在教育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全球教育智库关注教育领域的新趋势、新技术,积极探索教育创新的路径和方法。通过设立研究项目、开展教育实验、推广教育成果等方式,引领着全球教育创新的发展潮流。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当下,教育智库作为跨国知识生产与政策实践的枢纽,正在重塑全球教育治理的图景。全球教育智库不仅是教育政策的“思想工厂”,更是构建新型全球教育秩序的行动者。其运作逻辑突破了传统智库的地域限制,形成了以知识流动为核心的跨国网络,推动着教育治理从单一国家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协同。与传统教育智库相比,全球教育智库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更为鲜明的特点:一者,是跨国界合作日益紧密,通过设立国际分支机构、开展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全球教育智慧的共享;二者,是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涵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育政策到教育实践等多个层面;三者,是研究方法更加科学,注重数据驱动、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全球教育智库引领知识生产革命,不仅体现在对教育政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更在于它们如何以前瞻性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推动教育知识的更新与迭代。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EP)与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小组的实践表明,教育智库正在重构知识生产的范式。IIEP 通过“战略规划方法论”将教育政策制定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流程,其开发的《教育部门规划准备指南》《教育部门规划评估指南》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标准化工具,更将教育规划纳入全球治理的技术框架。世界银行的“全民学习”战略则通过大数据建模,将教育投资回报率量化为可比较的经济指标,使教育政策的制定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这种知识生产的技术化转向,使教育决策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形成了基于实证研究的全球共识。

在全球教育智库的推动下,跨国行动网络不断扩展与深化。各国教育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教育不平等、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等关键问题。这种跨国合作不仅有助于各国教育智库相互学习、借鉴经验,还促进了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  的“改进的科学”运动揭示了教育智库的新型运作模式。通过构建“网络化改进社区”,该机构将大学、中小学、企业等多元主体联结成动态协作网络,打破了传统智库单向度的政策输出模式。这种网络结构使教育创新能够快速扩散,例如其倡导的“教与学的学术”理念,通过卡内基峰会等平台转化为全球教育实践,形成了“理念-实验-推广”的迭代机制。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知识生产与实践改进深度融合,使智库从政策建议者转变为变革的共同设计者。

中国教育智库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教育治理的权力格局。在国际教育治理体系中,中国教育智库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通过“一带一路”教育智库联盟,将本土经验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其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理论框架,既包含对西方经验的批判性吸收,又融入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智慧,形成了独特的知识生产范式。这种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双向互动,使中国教育智库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话语主动权。长江教育研究院的“PAP 评价体系”则展示了新型评价范式的创新。该体系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  的评价标准,将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并重,为发展中国家教育智库的评价提供了新参照。这种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质上是对全球教育治理话语权的重构,使非西方智库能够以自身标准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形成多极共生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全球教育智库既是挑战的应对者,也是秩序的塑造者。它们通过知识生产的革新、行动网络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重构,正在书写全球教育治理的新篇章。未来的教育智库需要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保持平衡,在全球标准与本土特色之间寻求张力,方能在不确定性中引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将成为决定全球教育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

(作者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来源:《中国读书报》

上一条:付卫东 胡依然 | “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能缓解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吗? 下一条:周洪宇 李宇阳 | 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