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湖北名师建设师生共同课堂引领行动”启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文件精神,科学把握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方向、方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邀约湖北教育界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代表共同商议建设师生共同课堂策略,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深化推进教育强省、教育强国建设。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生活·实践”教育共同体总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出席会议并发表动员讲话。武汉市江岸区中学教研室副主任兼高中数学教研员、正高级、省特级教师龚大晖;武钢三中党委书记、正高级、省特级教师张文献,正高级、省特级教师夏胜宣,正高级、省特级教师张利荣,省特级教师邹正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汪拥军;武汉市第二中学正高级教师金本德;武汉市东湖中学正高级、省特级教师程启明;光谷实验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毛以斌,省特级教师沈占立;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省特级教师林晓红;武昌区三道街小学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尹慧红;武昌区中山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沈青;武汉爱莎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正高级教师杨红,名师代表黄圆晴;武汉市育才小学正高级、省特级教师贺敬;武汉小学省特级教师卢琼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生活·实践”教育共同体秘书处有关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冬新主持。

周洪宇院长在致辞中向参加会议的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代表们表示热烈欢迎,讲述了建设师生共同课堂行动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概念内涵和关键举措。他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扎实推进建设师生共同课堂行动,通过课堂变革带动学校改革,助力教育强省、强国建设。
周洪宇院长强调,师生共同课堂以陶行知“共学、共事、共修养”的“三共”教学理念为指引,通过教师(知识引导者)、小先生(教学协作者)、AI智能师(技术赋能者)的角色重构,推动教学从单向传授向人智协同共育转型。建设师生共同课堂行动是深化推进“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切实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行动过程中,要“抓两头带中间”,从区域层面抓东部沿海、中西部发达城市和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中西部一般地区,孵化一批一般学校、边远学校;从学校层面抓高中和小学,带动初中。同时,建设师生共同课堂还要发挥好“名城、名校、名师”的“三名”示范引领作用,寻找先行市、先行校、先行者,打造一批样板和典型,未来服务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流派和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周洪宇院长指出,从具体操作路径看,师生共同课堂的建设可以按照“三阶四级五维”模式来进行。“三阶”是课堂过程中的“知—行—创”三个阶段,“四级”是“个体—小组—全班—拓展”四个层级,“五维”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维度。
周洪宇院长表示,湖北名师代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实验,大胆探索,“五路大军齐上阵”,加强区域之间的学习交流,收集实验成果,汇总成案例集,出书成册。未来要加大与科技企业合作,做“生活·实践”教育智能体、师生共同课堂智能体等等,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湖北经验”输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在与会代表发言环节,龚大晖认为,建设师生共同课堂行动意义重大,要与区里的课堂建设方案结合,进一步部署有关工作,开展系列活动。张文献指出,已在学校初步采用“小先生制”教学,让学生参与出题、讲课、改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和实施,走师生“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学生有成就感、参与感,让每次课堂都成为一个科研成果。夏胜宣、张利荣、邹正明表示,要在化学、英语、语文等学科课堂引入AI智能师,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汪拥军认为,师生共同课堂理念继承发展了陶行知“三共”主张,颇具生命力和时代意义,给人带来启发。金本德指出,师生共同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践的生成性以及师生关系的协作性,并用AI赋能教学,赋能学生学习和成长,赋能教师业务精进,能够有效改善师生“空心病”“躺平”等问题。程启明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小先生制”,能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效果特别好,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即知即传”中得到巩固,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心理规律,也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沈占立提及自己当了38年的班主任,深知课堂变革的重要性,在开展行动过程中,要将“做学教统一”之“做”落实到位,不能流于形式。毛以斌表示,将结合校情、学情,探索进一步的行动方案,发挥学校名师团队的作用,培养好“三师”。林晓红讲述了自己运用“小先生制”和“AI智能师”教学的实践经验,围绕“路牌的错误”项目式学习展开了精彩分享。尹慧红认为师生共同课堂之“共”,体现在角色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振、价值共生、资源共享等方面,她还为实验行动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沈青认为,加入到建设师生共同课堂的行动中是一件幸福的事,能够有效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缺乏“意义感”的现状。杨红表示,建设师生共同课堂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具体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让课堂链接生活,链接真实的世界。黄圆晴以道法课堂“模拟法庭”的案例分享,揭示了项目式学习的价值与广阔前景。贺敬指出,师生共同课堂大有可为,赓续了陶行知先生的“三共”理念,以“三名”“三师”“三阶”的模式培养新时代“三先生”(新时代大先生、新时代未来大先生、新时代小先生),能够有效破解当下的教育困境。卢琼表示,要在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全面推进行动。
此次启动会的圆满召开,标志着“湖北名师建设师生共同课堂引领行动”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通讯员:覃德文)